当前位置:首页>课程中心>5.教会如何健康发展小组>【科五】第9课 | 不同教会如何开展小组

【科五】第9课 | 不同教会如何开展小组

发布时间:2025-08-16 点击数:60

课程简介

  • 课时:9/12
  • 所属阶段:

课程详情






文字 · 胡牧师 |  整编 · 小可 | 朗读 · 恩光 


地方教会在不同的时代、区域、环境和文化之下,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中国的家庭教会依据规模大小的不同,分为大型、中型、小型的教会,也有比较零星分散的小聚会点的形式。有独立的家庭小聚会点,在谁的家聚会,谁就是带领者;也有独立堂会的形式,他们比起家庭小聚会点规模是稍微大一点;还有以地域片区形式的教会,就是由许多的聚会点或堂会联合的一个片会;有更大规模的在片会之上还有总会。当不同规模的教会要开展小组的时候,她们的一些具体的做法是不一样的。本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不同教会当如何开展小组?小组事工的开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在不同规模的教会,有不同的做法。本课内容是笔者的见解,仅供参考。

我们可以先来分析教会的现状,中国传统家庭教会大致可分四种类型:


1.独立的家庭小聚会点

以上世纪末的上海的家庭教会为例,上海的许多教会,在一些信徒的家中,人数一般就二三十人,最多不超过五十人。他们有定期的聚会,但一般比较保守。他们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有相当的独立性。


2.独立的团契

以学生团契或工商团契为例,他们相对独立,自由地安排一些活动,一般是在校区或是工厂里,他们是类似的群体组成的团契。


3.独立的堂会

一般在城镇比较多,比起家庭小聚会点,他们的规模就要大一些,有固定的聚会场所,或自己购买或是租赁。他们虽没有什么许可证,但是被默认的。好多这样的教会被认定为城市新型教会。

4.片区形式的教会片区形式的教会有两种,一种是地理区域的片区,另一种是宗派背景的区会形式。


1)地理区域的片会,以温州教会为例,温州教会在上世纪被逼迫的年代,仍然保持聚会,并以片区的形式存在,片区与片区之间又有联络。而温州模式影响全国许多的教会,因为温州教会服侍的面覆盖全国,一般温州教会传道人所到之处,就会把温州模式带到哪里。


优点:信息流通、资源共享、彼此扶持,出了许多优秀的讲道人。

缺点:牧养不能精细到位,也“培养”出了许多雇工型的讲道人。


2)宗派背景为区会的以改革宗为例,同样的宗派立场使他们紧紧相连。虽不是一个地区的,却因为宗派立场相同,就联为一个区会。


优点:教导严谨,强调归正,强调文化使命,看重基督教教育,教会办学。

缺点:排他性,优越感比较强,容易排挤他人,不能兼容不同的观点。


一、独立小会点怎样做小组?

我们说的一个独立的小会点,就是说人数很少(三十人以下),又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她也不觉得完全归属于哪一个教会。在各处都存在这样的独立小聚会点。其实他们的危机是很大的,一方面没有一个成熟的教会做遮盖,他们也不愿意有教会做他们的遮盖;另外一方面,他们的牧者没有经过很好的神学装备。这样的小会点是容易受异端的掳掠。


首先这样的会点本身人就不多,彼此的关系还可以,彼此也都熟悉,他们对小组模式的需求不是太大。他们的带领者若是真的有心要采用小组的模式,首先要接受系统地培训,建立正确的理念,又知道小组如何去发展。若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是开展了小组,也只不过是多了一次聚会,他们只不过看着别人做,自己也跟着做罢了。此外他们对教会的发展要有异象、有负担,愿意从固步自封的状态中出来,愿意被更新,接受新的挑战,迈向新的台阶,进取新的领域。否则,就是开展了小组,也没有多大实质意义。

安逸惯了的人,你要他干吃力活儿,他一定不愿意;一群安逸地参加聚会的人,你突然要他们起来建造,他们也会很不以为然。

这样的小会点要做小组,我们要反问几个问题:

1.问带领者为什么要开展小组?是跟班,还是有清楚的异象?

2.问这个小会点为什么要开展小组?是因为新鲜感,还是真的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

3.问来聚会的信徒为什么要有小组?只是每周加一次聚会吗?

他们的理由是否正当或正确,将决定了他们的小组未来的发展。


建议他们做一个选择:

【选择一】:因为自身的成熟度不够,需要归属于一间把小组做得成熟的教会,全盘照着那间教会的模式运作,接受他们的带领。


【选择二】:自己独立发展,带领者与同工班子需要有更多的装备,才有可能建造健康的小组,不然只是多了一个聚会,还需要一间成熟的教会扶持。

 

二、中型的独立教会怎样做小组?

中型的独立教会不大不小,比起小型的教会,他们成熟多了;比起大型的教会,他们还势单力薄,一般人数在一百人至三百人之间。这一课就是根据一间中型的教会而设计的。


某些中型教会在开展小组时,只设立小组长,让小组长每周去带小组,却没有为小组长设立导师每周去带领他们。教会牧者一个月左右召集几十位小组长,开个会,交代一些事,就好了。这样做的教会,他们的小组长是很艰难的,因为没能得到牧养,如何使他们更好地去牧养别人,他们又缺少援助,也没有人去鞭策,这样的小组长“伤亡率”是很高的。下面我简单提两个建议:


(一)要建立小组架构 

清晰落实“被牧养”、“去牧养”的理念,组员接受组长的牧养,组长接受导师的牧养,导师接受教会牧者的牧养。中型教会一般是三到四层的关系,一层牧养一层,一层带领一层。


(二)不只是分组,还要分区 

多数转型的教会牧者在开展小组后,所有的小组长是自己亲自领导,把小组长聚在一起,讲授一些课程,但是小组长仍然没有得到精细牧养。这就存在上下不一致的问题,教会牧者要求小组长用小组的理念达成精细牧养,小组长们自身所接受的却是笼统的牧养。


需要设立导师的岗位,确保小组长得到扶持。一间教会自己有教练,不怕训练不出小组长。若是自身没有教练,远水解不了近渴,小组事工推行得就比较艰难。最好是教会牧者自己会当教练,也会训练教练,小组事工开展得就比较顺利。


三、大型的教会怎样做小组?

若是一间大型的教会始终没有做过小组,她对小组的需求就是比较大的。因为教会大了,人多了照顾不到个别,这是不争的事实。教会的牧者若考虑精细牧养,就会考虑到采用小组。但同时这也是相当困难的事,因为历史包袱太大,原有的观念与模式根深蒂固,一般的信徒与同工过惯了原来安逸的教会生活,最好就不要变,他们也没有信心想要改变。

(一)理事会要做明智的决策

(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要大

(三)异象传递到位

(四)要有周详的计划

(五)做好训练人才的工作

(六)需要有培训人才的师资


四、片区型的教会怎样做小组?

(一)正确认识片区型的教会(以温州教会为代表的片区型教会)

首先,对片区型的教会要有正确的认识。

1.片会形成的历史因素

2.客观评估片会的优缺点


(二)新时代片区型教会的反思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片会制的教会,给教会带来很大的祝福。但是在现今这个新时代之中,教会所处的社会环境产生巨大的改变之时,教会若是仍然很守旧,一成不变的话,那就必造成很大的损失。


工人都有时代性,包括他的思维模式,他的表达方式,他所惯用的语言,都有时代性。就犹如目前这个时代,许多的年轻人喜欢用一些时尚的语句来表达他们的心声。

不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怎么去服侍我们所处的时代?


(三)新形势下回归到神的心意

一间教会一旦有优越感,就会有不思进取的危机;陷入这个危机却还没有察觉,教会就必然跟不上这个时代的需要。

整体教会从强片会弱堂会,转型到重视堂会的建造。

从重点培养片会讲道工人,转型到重点培养驻堂的牧者。

从工人力量集中在总会或片会,转型到把许多人才分配到堂会。


(四)片区教会推小组堪忧之处

1.片区范围大了,每一间堂会情况不一样,每一位堂会的负责人对小组的认识不一样,难以同步进行。


2.虽片区确定目标在未来的几年要完善小组事工,无奈片区原本有许多事工,难舍难放,投入小组的资源不足,导致小组难以达成目标。


3.虽已确定目标,但因为片会的核心力量忙于其它的事工,无法投入小组,无形之中没有朝着小组的目标发展,难以有力的推行小组。


4.片区与堂会抢人,堂会缺少精锐力量投入小组事工,堂会的小组同工又身兼几职,使得他们很疲乏地从事小组的服侍。


(五)做样板堂会

在一个大的牧区开展小组事工,各方面因素,一般都是先以几个堂会搞试点,做几间样板教会,是比较可取的做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先有成功的案例,其他的堂点以后可以跟上,另一方面也是集中火力来针对几个堂点。

片会若要确定哪间堂会为样板教会,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1.需要有适合的驻堂牧师,有目标要打造一间小组教会。

2.主日有固定牧者讲道。主日的讲台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地轮流交派,并且主日的信息要与事工的进展同步。

3.重新设置教会的组织架构。要有与小组配套的架构。

4.以培训小组长为最重要的培训事工。在培训小组长的事上不能松懈。


五、农村传统教会怎样做小组?

(一)先了解农村教会与农村环境的特征

不要在不了解情况之下就一窝蜂把小组做起来,这样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农村的环境跟城市有很大的区别,首先人与人的距离不一样,彼此了解的程度不一样,人群组成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农村的教会,从年龄层来看,是老龄化。农村的环境会比较守旧,或是比较保守朴素,人们的视野也是比较狭窄。


(二)根据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人和事做具体的计划

针对老龄化,又比较保守的农村教会,落实小组事工就不能像比较年轻又有知识的都市教会。


(三)针对老龄化的农村教会

因为老年人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年轻人,记忆力、体力、视力、学习能力都不如年轻人,所以老年人的小组就不像年轻人的小组那样有活力。


但要认识老龄化农村教会的特点:老人家一方面时间比较充裕,他们亦是非常需要被关怀的一个群体。不只是年轻人需要团契生活,老年人一样需要团契生活。


牧者就要思考如何透过小组,把老年人中的关怀工作做到位,使他们在神的家中享有美好的团契生活。另一方面如何充分利用老年人的时间,正确地引导他们如何把人生的余辉献在主的手中,使他们成为祷告的勇士,以祷告来服侍更多人,成为更多人的祝福。


履行使命不只是对年轻人说的,老年人亦要负起使命,不过具体的做法上是有区别的。同样可以训练老年人对使命有意识,成为有使命感的人。


小组这个工具,也应该是非常适应老年人的,人少使得老年人更容易被关怀。履行使命最简单地说,老年人把老年人带到教会也会有许多的不方便,但带到小组就比较容易。


六、传统包袱大的教会怎样做小组?

一间有着悠久历史的教会,是不容易改变的。他们多年形成的模式,牢不可破,坚不可摧。这样的教会领袖如果不愿意改变,那就无法改变。即或下面有信徒想做小组,但是无法开展。就算领袖愿意改变的话,还必须先有清楚的异象目标,然后就是下决心、付代价。


面对传统的包袱,在态度上不能太冲,也不能全盘否认。相反地要带着尊重的心,传承优良的传统,带着谨慎的心,接纳新的事物。


(一)先转观念

若是不能建立新的理念,就是设立了小组,也发挥不了小组多大的作用。然而观念不是一下就转变过来的,是需要一个过程。一次又一次地开会交通,不管公开的,还是私底下的交流,要刻意地朝向一个方向。


(二)速度放慢

历史包袱大的教会,就犹如大卡车,若要转弯或掉头,就得放慢速度,注意安全。执行者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循善诱。


(三)从上到下

这样的教会如果领袖动起来,几乎大部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他们手中有权柄,若能发挥好他们的权柄,就能造就教会。


七、城市新兴教会怎样做小组?

(一)确保理念的一致

城市新型教会虽没有多少历史的包袱,但缺少属灵的底蕴。既然她是一间新型教会,就不存在什么历史的包袱,因此就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规划。但是也有可能这些会友是老信徒,带着原本教会生活的背景。因此还是同样的道理,从牧者到会众,都需要有一样的理念,包括新进来的人,都要向他们传递教会的理念,使教会不被进来的人影响,而是可以影响进来的每一个人。


若是环境许可,在城市里的教会,聚会一大一小,主日共聚一堂同来敬拜神;周间有小组,建立圣徒团契生活。每周组长又能在一起接受训练。


(二)确保小组长训练的力度

今日的城市生活压力大,节奏快。一般来说比较困难的是时间问题,许多人都觉得很忙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接受训练。小组长如果不接受必修课的训练,就在带领上比较乏力。小组事工也会因此停顿,或只是维持着做。


(三)确保组员之间的关系

最孤独的心灵是在最热闹的地方,我们所处的社会存在很大的信用危机,彼此之间的关系非常脆弱,朝不保夕,不堪一击,唯利是图。出席聚会若只是单向地领受,没有很真实的主内的团契生活,小组就很容易僵化。所以小组必须成为与社会潮流抗衡的团契。


(四)确保小组外展的热忱

除了彼此之间关系的建立,小组还必须外展,否则就会失去活力与动力。教会一定不能闭门造车,只求自保,需要透过小组团契的力量,促进履行使命,使大使命不是在嘴上说,而是有实际的行道。


八、新建会点或新植堂怎样做小组?

(一)首先了解现有的群体

这群人是怎样的人,直接影响未来的发展。这群人为什么要建立新的会点?为什么要植堂?距离近方便聚会,只是为了使自己有聚会吗? 一群只是为了聚聚会的人,和一群有负担、有异象建造教会的人全然不同。这些人对信仰的态度是要索取的,还是要委身于基督的。耶稣不是用一群吃饼得饱的人去建造祂的教会,而是用一群祂所训练出来的门徒建造教会。


这是一群传统守旧的人,还是愿意被更新,面对新的挑战,期待教会要更新和突破的人?这两种人对待小组的态度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很传统,要推广小组的话,就要花很大的力气在转型、转观念上面。如果是不断进取愿意改变的一群人,就要考虑如何付上代价建造教会。

 

(二)然后确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新建的会点大小规模也不一样,所以需要根据实践情况来定夺。一般来说,一个新建的会点,先要建立细胞小组,后建立事工组,这样更有利于小组的发展。教会许多的事工就以小组为单位来落实。如,探访关怀、后勤卫生、福音布道、带领敬拜的事工,都可以落实在小组。


植堂者或会点的负责人,对小组要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对聚会的模式要有反思,不是一味照搬传统的做法。

对小组的模式也有反思,不是照样子画葫芦。


虽然在不同的教会落实小组,有所不同,需要量身定做,但是小组的原理是一样的,理念是可以通用的。各教会具体的操作上有不一样,但它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不管哪间教会的小组,若不能借着小组达成圣徒团契的功能,不能落实精细牧养,不能实践大使命,那证明他们还是没有采用小组模式的方向。


(三)建立一群愿意为信仰付代价的人(腓1:5-6)

欧洲第一间教会便是马其顿的腓立比教会,这间教会建立之初,绝不是一群吃饼得饱的人组成的,而是一群真心相信,愿意为福音付代价,齐心努力、兴旺福音的人。


一间教会的建造绝不是靠一群凑热闹的人来捧场,而拉开教会建造的帷幕,乃是必须为主训练一群愿意奉献,愿意为主摆上,愿意尽上自己力量参与教会服侍的人,这样的一群人为教会的建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不同的教会开展小组,都需要建立小组的生态,小组才得以健康发展。不管怎样的教会做小组,异象目标要清楚,理念都需要一致,培训力度要跟上,要做好对内的团契、门训和对外的福音、布道。



《不同教会如何开展小组》纲要

一、独立小会点怎样做小组?

二、中型的独立教会怎样做小组?

三、大型的教会怎样做小组?

四、片区型的教会怎样做小组?

五、农村传统教会怎样做小组?

六、传统包袱大的教会怎样做小组?

七、城市新兴教会怎样做小组?

八、新建会点或新植堂怎样做小组?




小组讨论题


1. 请分析你的教会是属于那个类型的教会?推广小组有什么特点和不同?


2. 学习本课后,给你开展小组带来怎样的帮助和影响?

 

3. 针对你所在教会的现状,该做什么调整与计划?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