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课程中心>5.教会如何健康发展小组>【科五】第2课 | 做小组的必要

【科五】第2课 | 做小组的必要

发布时间:2025-08-16 点击数:142

课程简介

  • 课时:2/12
  • 所属阶段:

课程详情



 

不管你对小组的理解是什么,小组在今天的教会已普及,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你所在的教会有没有采用小组的牧养模式,或小组做得好与不好,对小组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是必要的。不要因为某些教会的小组事工推进得很好,给教会带来很大的增长与祝福,就把小组给神化了;也不要因为另一些教会的小组事工做得很差,你就认为小组一文不值。因此,需要正确看待教会的小组事工。教会的小组事工不是必须,乃是在这个时代更好地牧养和发展教会的必要。小组是许多转型的教会、团契所采用的模式。传统教会为何要推行小组?团契为什么也要转型做小组呢?这是本课要一起探讨的内容。

一、寻求精细化牧养的路

凡在牧养上有呼召的工人,必然会反思教会的牧养事工,意识到传统的不足,必然会思想教会精细牧养的策略。除非他是雇工式的牧者,只是完成任务式的,不然一定是用心牧养。

(一)教会迅速发展导致缺少教牧同工


(二)社会变迁,教会需要精细牧养


(三)时代发展教牧必须突破


(四)小组有效地达成精细化牧养


中国传统教会开展小组事工,这是在回应当下时代的需要,小组使教会达成精细化的牧养,使每一个个体的需要被更多地关注。至于各地教会透过小组达成精细化牧养的程度能有多少,这仍有待考究。

二、重拾圣徒团契的考量

如何使每个信徒都有实际的团契生活?这是教会的牧者当关心的问题。牧者应该为那些只有出席单向领受式聚会的信徒预备圣徒相交的机会,使他们有正常的肢体相交生活。若是一间教会的会友对团契生活没概念,在他的心中对教会是属灵的家将无法体会;若是一间教会没有正常的团契生活,这教会的会友也就不能明白教会是家表明什么意思。

(一)对团契要有正确的概念

团契是教会五大功能之一,以家的温馨可以衡量教会是否有团契的实际。假如团契只是多一次聚会而已,表明她在实际意义上根本就没有达成团契。


(二)传统教会只有少数人不定期有团契生活

笔者的观察,起码有三种:

1.热心追求的信徒 


2.性格开朗活泼的信徒 


3.最近遇见难题的信徒 


这三种信徒的团契都不是在教会牧者、传道人主动的安排之下进行的,反而是他们处在很被动的状况下。因此,这种团契是游击性的,不是教会有规律的团契生活。我们反过来说,若信徒们不冷不热、不追求,或者他们是内向不愿意主动交流的人,或者他们最近都平安无事。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会主动想到团契生活,可能信主一辈子也没有团契生活的想法,也不会与其他的基督徒在一起互动交流信仰上的事,因为教会也没有为他们这样安排。

(三)许多教会虽有团契,但没有达成团契生活

为什么呢?这也是由以下几种原因所导致的,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如下:

1.跟风  

2.认识片面  

3补礼拜”  

敬拜是纵向的,是人与神的关系;团契是横向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四)教牧的责任使全会众都有团契生活

教牧人员需要考虑和商讨如何使教会里的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能享有团契的生活。既然教会团契是圣经的真理,教牧同工就要定方案,并决策如何发展教会的团契事工,使那些犹如打游击的团契生活被正规化,转变为正规军。使那些不渴慕、不追求、内向、不愿意跟人交流的肢体都能享有团契相交的生活。

建立团契生活,首先要清楚地传递概念,使教会的弟兄姊妹对团契生活有清楚的认知。传统教会的信徒,只有礼拜的意识,没有团契的概念。只看重做礼拜,却忽略了圣徒相交。因此,教会的讲台要平衡地教导真理,好使传统教会重拾圣徒团契。

(五)小组有效地达成团契生活

这几年,有很多教会的团契来向我们咨询。他们存在的问题就是团契走不下去,人数越来越少,聚会的人不积极,也不渴慕。也有许多的团契邀请我们去给他们的团契转型成为小组。团契转型成为小组的原因是小组可以真正达成团契,因为小组人数少,能照顾到个别,大家方便交流,关系容易建立,且是面对面的聚会。

推广小组事工是许多的教会要达成团契生活的具体措施。他们有很清楚的目标,就是透过小组的建立,使教会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团契的生活。

(六)团契转型为小组

近几年,许多教会的团契(中青年团契)纷纷转型做小组。

1. 团契为什么要转型成为小组?


2. 团契转为小组,团长做什么?


3. 团契的组长与细胞小组的组长有什么区别?


4. 团契转型做小组有什么案例吗?

新疆MZ教会中年团契转型做小组。转型之前是每周一次的团契聚会,人数从开始的五六十人到后来的二三十人,只是每周多一次聚会。20153月教会的牧者决定把团契转型成为小组,在接受小组课程的培训之后,用半年的时间每周两次对预备小组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小组模式的应用、小组理念的传递。小组聚会以“4W”(指破冰、敬拜、话语、服侍四个方面)为基本框架,以人人谈道为基础,以人人参与服侍为目标。首先在小组长培训的小组里切实推行小组,边培训边实操,让预备小组长先感受小组聚会的变化。20159月以居住区域为单位划分小组,一年以后,建立了十一个小组,参加小组聚会的共有一百二十人左右。做小组几年来,组员间的关系亲密了,聚会时谈道热烈了,彼此服侍主动了,信仰的根基牢固了。

三、训练合神心意的门徒

(一)牧者当认识门训是牧会关键

【约8:31】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

如何使只是做礼拜、聚会、听道的信徒,在被训练后,能成为合神心意的门徒?

教会不应该只是聚会做礼拜,信徒也不应该只是听听道聚聚会。牧者需要教导教会成为门徒训练中心,成为制造门徒的加工厂。教会只有不断地训练人成为基督的门徒,才能改变教会的体质,教会才有质的飞越,才能健康地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工人起来服侍。


信徒接受门徒训练,打破了只是听听的安逸生活,有学习、有行动、有实际操练,让只是听道的信徒有了压力。

(二)牧者不能让平信徒闲着无聊


(三)牧者当有门训之梦


(四)门训透过小组具体落实


四、教义落实在牧会现场

(一)道理不是只拿来教训人的

【林前9:27】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

【雅1:22】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

讲道人存在着一个危机就是能说不能做;会众的一个危机,能听不能行。法利赛人不是一天就变成假冒为善的,而是在平日的生活里,没有把他们所讲的做出来,而又想在人的面前显出好榜样,这样下来只能使他们成为假冒为善。教会在信仰上存在的一个危机就是纯正的教义成为冰冷的教条。我们需要明白教会的信仰教义与教会的信仰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不然就会陷入人格分裂的病症。

(二)教义不只是礼拜的时候宣读的


(三)神学教育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


(四)信仰是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实践的

基督教的教义不是冰冷的教条,而是至圣的信仰,活泼的生命之道。因此基督教的教义不只是贴在墙上的,不只是写在书本里的,也不只是在课堂上传讲的,而是在生活中需要活出来的。不管是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还是教会生活中,都需要把我们的教义活出来。牧会者的态度和认识不应是原来怎么做,现在仍要怎么做;又因为一直是这么做的,所以现在也要照样做,这都不是教会牧者该有的态度。作为教会的牧者,要深思基督教教义,并将之实施在牧会的现场。基督教教义绝不像许多场合升旗奏乐那样,与其具体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关联。基督教教义就应该是我们牧会现场具体的内容,这样才使我们的信仰不只是一套空洞的理论,而是实际的生命之道。

【腓2:15-16】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夸我没有空跑,也没有徒劳。

(五)小组帮助信徒去实践神的道

教会在实践信仰上缺乏执行力,也缺乏彼此的督促。一般教会对会友是否去行道,不会有监督机制,因此会友就落入信道容易,行道难的光景中。但教会可以透过小组,使弟兄姊妹彼此守望,在实践信仰上彼此督促。

在小组里面不只是查查经,学习许多的课本,习惯性地一次聚会,大家做做游戏,热闹热闹。小组的一个关键要点就是要帮助弟兄姊妹消化所领受的道,并去实践。因此,小组力求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力求生活应用,把所学习的神的话语,实际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一个小组忽略了实践信仰,久而久之,又是多了一次聚会而已。

五、促进会众使命的履行

(一)只有内向的聚会,忽略了外展的使命


(二)宣教的教会是合神心意的教会

【腓1:5】因为从头一天直到如今,你们是同心合意地兴旺福音。


(三)小组为宣教打下基础

耶稣所要的小组,是一个外展的小组。祂所建立的门徒小组,就是一个宣教的小组,也为历代的宣教事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许多宣教的事工起始于一个小组,透过小组可以有力地推行大使命。许多的教会也就开始于一个小组,许多的学生团契后来壮大成为教会,开始也是一个小组。因此,一个抱团取暖的小组,是不合神心意的小组。教会透过小组事工的建立,预备弟兄姊妹走向宣教,使教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宣教的教会。

六、用新工具达成新目标

小组是一个工具,是被广泛使用的好工具,对许多传统的教会来说,这是一个新工具。教会若要引进这个工具使用这个工具,必须先要问为什么?而不是盲目地看到别人在用,自己也用。犹如一家公司不会看到别的公司引进了一台新的机器,就也去买一台。他们一定需要清楚知道这台机器对他们公司带来的是什么,所以才会耗费巨大的款项去购买新设备。

教会的牧者与同工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使用这个工具要达成什么目标。以下与大家简单分享小组所要达成的八大目标:

(一)精细牧养

许多传统教会都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牧养存在很大的问题,有很多的疏漏。因此,同工们商议要采用小组的模式来牧养,而小组牧养的特点就是精细。采用小组模式牧养是一回事,能否实际达成精细牧养则是另外一回事,因为还得看使用工具的人。

传统教会的牧养

小组模式的牧养

笼统粗线条

精细具体

牧师、传道人才是牧人

小组长是牧人

关怀靠探访队

在小组里彼此关怀

个别牧养一大群

小组长牧养一小群

没有牧养的系统

有牧养的系统

(二)圣徒相交

圣徒相交就是一种团契生活,这是许多的基督徒所忽略、所失落的。某些教会想要用团契聚会的方式重拾圣徒相交,但是仍然没有达到目标,所以他们又改变用小组的模式,因为小组聚会的形式才能实际地达成圣徒相交,过真正的团契生活。

 

 

 

集体崇拜与神相交

类似于每周多一次聚会

为了圣徒相交而来

没机会肢体彼此团契

名为团契,实无团契

小组才达成团契

某些人有不定期的团契

少数人有的团契

人人参与,定期团契

多功能

单功能

具体提醒功能

(三)训练门徒

许多传统教会认为自己已经在做门徒训练,但是他们所用的方法是上大课式的,他们的门徒训练只是上课——我讲你听。严格地说只是听课,不能称之为门徒训练。真正的门徒训练必须有实操性,有手把手地教。所以用小组这个工具,可以更好地达成门徒训练,这也是耶稣的策略。

传统教会的培训

小组的门训

教会主动,会众被动

会众主动

单向领受式

多向互动式

以听课为主

门徒们在信仰上彼此切磋

我讲你听的模式

手把手教导式的训练

(四)人人服侍

许多牧者也希望教会里面“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但这只是一个口号,因为没有具体地落实,也没有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所以他们教会仍然有许多的人还在闲站,原因就是缺乏服侍的机会与平台。恰恰小组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这里人人可以参与服侍,人人也都有服侍的机会,在这里也使每一个人的服侍得到操练。

传统教会信徒的服侍

小组组员的服侍

不超过百分之三十

可以人人都服侍

服侍的机会少

人人有机会

少部分恩赐比较突出的能参与服侍

所有人都能参与服侍

大部分都在被服侍

所有人都去服侍

(五)善用恩赐

你若有机会当回记者,去采访传统教会的信徒,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有哪些恩赐?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人会对你说,我没有什么恩赐。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真的没有恩赐吗?还是传统教会的习惯和模式导致他们这样认为。

我们相信圣经的教导,圣经教导我们每个人都有恩赐,并且每一种恩赐都需要在教会里发挥出来,使教会得到健康地发展。所以教会的牧者必须发掘、发现、发挥、发展每一位信徒的恩赐,以致能善用恩赐,达成神赐给各人恩赐的心意。小组这个工具可以帮你成就这样的目标。

传 统 教 会

 

多数人说自己没有恩赐

所有人的恩赐都可以被发掘出来

恩赐容易被埋没

恩赐容易被发现

恩赐强的人超负荷使用;恩赐弱的人不用

大小恩赐都可以派上用场

(六)灵命成长

教会里许多信徒信耶稣信了一辈子,灵命却不成长,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受,没有给,没有消化所领受的道,缺少把所领受的实践出来;他们没有接受训练去做该做的,他们得了属灵的侏儒症与肥胖症。如何改善他们的状况,使他们的灵命得到良性地发展。小组工具帮你忙,小组把传统教会的信徒带到另外一个成长的环境,可以促进他们灵命健康地成长。

这犹如中国许多的学者,在国内所接受的是注射式、垄断式的教育,但是到了西方许多发达的国家,看到他们整个社会教育的背景与过去在国内所理解的完全不同,这使他们跌破了眼镜,重新去思考原来的价值体系,以至有许多的学者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信了耶稣的。

传 统 教 会

 

很多属灵的胖子

小组如教会的消化系统

信徒缺乏锻炼属灵的肌肉

可以锻炼每位组员属灵的肌肉

知行失衡

看重行道实践

受得多,给得少

有受有给

(七)造就人才

好多教会的牧者常常会望天兴叹,叹息在教会里面缺乏人才,没有可用之才。有才的人太忙,有空的人才,这是许多牧者真实的体会并头痛的事。难道教会里面真的没有人才吗?还是牧者不知道如何造就教会的人才?我们需要相信教会里面耶稣基督所救赎的人,个个都是天国的人才,只不过许多的人才尚未得到装备与造就。因此,教会的牧者当正确地理解不是教会没有人才,而是教会的人才未被训练出来。那么,谁去训练教会的人才?又通过怎样的渠道、方法去训练人才呢?小组可以。小组可以被理解为天国人才的训练场,在这里使教会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得到训练,然后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其职。


 

传 统 教 会

 

只用大才

大才、小才都用

许多人才被埋没与流失

可以人尽其才

缺少锻炼的平台

小组就是锻炼的平台

叹息教会人才少

全民皆兵

(八)履行使命

据说,全球有二十亿的基督徒,但是真正有使命感,能负起使命的基督徒只有两亿。今天在一些地方教会里,也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比例。如何促使传统教会许多在沉睡中的信徒被唤醒,起来肩负使命?透过小组这个工具可以达成,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激发呼召之下,让大家被调动起来,能够一起参与更多的宣教事工。

以上这些目标在教会实际推广小组事工的过程中,能够达到什么指数,还得看教会的牧者如何带领小组长及会众如何奔向这个目标,而绝对不是第一天引进小组,第二天就能达到这个目标。也不是说三年、五年一定可以达到这目标,要看教会领袖带领同工、会众走向这目标的力度与强度。


传 统 教 会

 

节目化、节日化

生活化

迟迟难以行动

说动就动

宣教的基础差

打下良好的宣教基础

教会的聚会与活动向内

走出去走向人群、走向社区

1.小组模式是教会治理的转型

教会治理从集权到放权,从只有事工的组织架构到人事兼顾的架构。

2.小组模式是团契的转型

教会从没有团契到有团契,从名词的团契到动词的团契,从传统聚会模式的团契到能够达成真正意义的团契。

3.小组模式是牧养的转型

从传统粗线条的牧养到小组精细化的牧养,从教牧同工牧养到小组长的牧养,甚至是人人都参与牧养。

4.小组模式是培训的转型

   从我讲你听的单向领受、填鸭式的培训到手把手教,互动交流,有上手机会的培训;从只是课堂的培训到可以具体实践的培训。

  此外,教会在任何环境,任何大的逼迫势力之下,圣灵自然引导教会化整为零,转为小组的聚会。在这个过程中,没人去推广小组,也没有好好地培训小组长,但圣灵就主动地引导祂的教会转为小组。

教会虽然因为具备外在各种有利的条件,就有了大堂聚会,也因为聚会人数的众多,声势的浩大,场面壮观,可以感受到神的超越大能。但是也会因为没有小型聚会,而使弟兄姊妹彼此之间距离渐渐疏远,许多的信徒就逐渐忽略了圣徒相交的生活,以为有了大堂的聚会就可以了。或误以为在家里的小组聚会,只不过是教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成熟的雏形。当教会逐渐发展,人数逐渐增多,又拥有了大的聚会场所,就认为在家里的小组聚会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样想的人往往是忽略了在任何一个环境中,都需要有小型聚会的重要性。正如有牧师告诉我们说,你要想把教会做大,就要做小。

《做小组的必要》纲要

一、寻求精细化牧养的路

二、重拾圣徒团契的考量

三、训练合神心意的门徒

四、教义落实在牧会现场

五、促进会众使命的履行

六、用新工具达成新目标

学员作业分享

作业题:传统教会转型做小组有什么必要性?请具体罗列出来:

第一组作业笔记

1.为了教会的发展,一定要精细牧养,人多根本忙不过来,教会照顾不全面,也可以避免领袖同工们忙得太累。

2.达成圣经教导人人皆祭司的服侍真理,让整个教会都动起来,成为健康的生命群体。

3恩赐发挥上——传统教会因为大堂模式的限制,许多弟兄姐妹得不到好的平台操练,埋没许多人才,更不能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挥,而小组由于小,可以照顾到每个人的需要,也可以随时发现每个人的恩赐,并能够给他们提供好的平台操练自己。

4.在牧养上——大堂模式是对于所有人都是同样的牧养,这使得不同层次的弟兄姐妹很难得到按时分粮。小组牧养则可以使每一个弟兄姐妹都得到随时的照顾和所需的牧养,可以使他们更快、更健康地成长。

5.帮助教会更好地实践敬拜、团契、服侍、教导、宣教五大功能,建立健康的教会、健康的领袖、健康的家庭和健康的会友。

6.城市化对于教会的冲击非常严重。在城市中的教会只有实行小组,才能适应城市对于教会形态的要求。

第二组作业笔记

纵观现今教会的发展,小组事工不是必须,乃是教会时代发展的必要。传统教会所处的状态有几种:一是停滞不前的教会;二是发展遇到瓶颈的教会;三是安于现状的教会;四是失去平衡的教会;五是处于社会形态变化中的教会。

  这五种形态的教会转型的必要性如下:

1.为使教会能达到精细化牧养。小组的牧养,对一个信徒来说,不只是牧养他的灵魂,而是全人,包括身体、灵魂、心理、情绪等各方面都需要关注和牧养。精细,就是顾及到个别的需要。轻省容易的牧养,小组人少照顾起来方便、容易,小组牧养能够分工到位、层层牧养,信徒之间也能彼此牧养,也能有效训练平信徒去牧养,这样既有固定牧者的牧养,也能堵住牧养的破口。

2.小组聚会更能体现团契的生活。信徒之间的相交相爱互动,都比在大堂聚会好,生活上的彼此关怀,属灵上的彼此鼓励,软弱时的彼此担当,喜乐时的彼此分享,积极参与建立肢体的关系。

3.在小组聚会中分享真理教导和教义信仰都很到位。如有疑惑,在小组中透过谈论,信仰上的认识可以达成一致。

第三组作业笔记

1.因为已经有小组做成功了,而且也带来了美好的果效。

2.大部分教会对小组事工很火热,并且积极推广。

3.很多教会处于形式化,失去了真正敬拜神的目的,小组可以弥补这些。

4.小组可以精细化的牧养到每位信徒,使之成长稳固,不容易流失。

5.现在很多教会有领袖崇拜,小组的话可以避免这些。

6.小组可以使信仰知识具体实践出来,不再空谈信仰。

* 小组讨论题

1. 请分享你对教会中小组的看法。

  

   2. 学习本课后,带给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需要有哪些调整?

 

      3. 请具体写下你回去之后的行动计划或行动方案。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