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今天我们运用逆向思维,来思考大树底下的小树苗究竟是遭殃的,还是得保护的?答案是遭殃的,为什么?因为在它们上面的天空竟被这棵大树遮盖了,它们没有发展的空间。它们虽躲在大树的底下,却不是享受,而是受苦。因为没有办法发展它们的生命力,也没有机会向世界展示它们生命的特征。笔者每次经过那同一段马路时,心中多有深刻地感悟。因为看到那段马路旁边有三排树,最边上的那一排树已经长得很高大,挡住了里面两排树的成长空间;靠马路的那一排也不甘示弱,所有的枝条都伸向马路,像人朝一侧弯腰一样;中间那一排是最惨的,他们的左右、前后、上方都没有发展的空间,因此它们的生命显得特别弱小。这不是先天的,乃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今天在教会里面也有这种现象,有些人就像中间那一排树一样,一辈子在信仰上没有什么成长,在教会里没有任何的服侍。因此教会需要转型,把像中间那一排树的信徒移栽出来,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发挥他们的生命作用。
课前:学员作业分享
作业题:在落实小组的问题上,教会的领袖、同工们、小组长、信众各自都应当做什么?有哪些当尽的本分?
第一组作业笔记
1.领袖 向教会传递小组事工的异象,并用坚强的决心来带领、推展小组事工。把握大局,掌握方向,密切关注同工们和小组长的状态,及时评估、提醒、调整事工的进行,对同工进行小组训练。
2.同工 协助领袖推行小组事工。他们相互配搭,各司其职,竭力牧养小组长,帮助小组长建立小组。对小组长进行训练。
3.小组长 在同工们的帮助下,委身于小组事工,把教会的小组异象化作实际行动,以爱心和谦卑的心寻找组员,开放家庭,建立小组,牧养组员。
4.会众 顺服教会的安排,积极参加小组,开放家庭接待小组。
第二组作业笔记
1.领袖 要想落实小组,教会领袖要有异象和目标,清楚知道小组事工对当前教会的重要,也要认识到小组是教会精细化牧养的必须。为了把小组事工做好,强而有力地推进,教会领袖全力以赴地投入是必须的,就如:做精心的策划,按期培训,在讲台上不断地传递关于小组的信息。目的是使全教会的信徒,都积极地参与配合,首先由:
1)讲台教导关于肢体生活,牧养实践使命的真理,传递教会关于小组的异象与目标。
2)定期培训牧者可以自己用心预备课程,亲自培训,教会的小组长也可邀请外面的老师,对自己教会的小组长进行培训。
3)定期退修就如当日主耶稣把门徒们带到旷野,单单来装备他们。
4)定期培灵使小组长灵里的火重新得以点燃、挑旺。
2.同工 同工们应当做的是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训练的技巧,自身要不断地接受装备训练,保持参与小组事工的热忱,不断地带出属灵的影响力。
3.导师 导师需要得到教会领袖大力的支持,这样他们才更有信心推广小组的事工,导师带领小组长们每年都制订详细目标与计划,就可以使小组长有目标地进行服侍。每个月巡回自己的牧区一次,及时了解各组的近况。每周要带领小组长有一次学习,提升装备及督导小组长的服侍,每天导师要为自己所服侍的组长祷告,懂得用祷告去牧养他们。
4.小组长 小组长除了有明确的异向,清楚的理念之外,需要常常充电。带好每一次的小组聚会,做好小组的每一个细节的事工,确保小组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有干劲儿。教会只有不断进取的小组长,才会有不断健康成长的小组事工。遇见瓶颈和低谷,也可以轻松地跨越。
5.组员 组员要确保理念的认识,清楚教会的目标,更关键是去实践神的道,使小组生活不只是一次次的小组聚会,更是培养组员成为一支有执行力和战斗力的主力军。
第三组作业笔记
1.领袖作为推动者要带头发动带领全体,并落实小组,去实践小组,培养导师。
2.同工作为支持者积极响应并训练小组长,并参加导师训练。
3.小组长牧养信徒,对信徒能够关怀、照料;牧养组员,并参加小组长聚会。
4.信众彼此牧养、彼此关怀、彼此相爱、互动分享、彼此服侍,按时参加小组聚会。
5.教会全体接受培训,学习细胞小组理念课,一对一门徒训练课,并发现每一个会员的恩赐,去发掘、发展,真正实现各尽其职,发挥各个肢体的功用。
第四组作业笔记
1.领袖 需要明确目标与异象,如果领袖没有明确目标那只会带领会众在大海中迷失。所以领袖如果看清这是神给的异象,就要持定目标往前发展;之后需要传达于理事会,全体成员一致通过后,再向同工传达异象。
2.同工 需要支持维护领袖的异象,极力配合工作的安排,认真落实回应领袖的异象,之后要挖掘人才,培训、训练小组长。
3.小组长 要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知道自己应具有的品格和心态,并看清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不是吊儿郎当,更不是不以为然;信徒要顺服领袖的安排。
4.信徒 要自己意识到我的属灵生命需要成长,进入小组为了使我自己的益处也是为使别人的益处得着成全,与其他灵胞相互造就相互建立,以生命回应呼召与异象。
第五组作业笔记
1.领袖 对异象、使命、目标清晰,培养训练同工。
2.同工 支持、分享异象使命和目标、带动小组长落实到每个小组中。
3.小组长 把整体的异象、使命和目标传递给每位信众,使他们都发挥自己的恩赐,参与到服侍中。
4.信众 当把小组长分配的各项事工落实成为行动,肢体间彼此帮助。
本课我们假设在一间两三百人的堂会开展小组,思考几个层面的人,应该有着怎样当尽的责任,尝试分析几个关键的岗位,若是能尽心去做小组,必然有不一样的结果。一间中型的教会基本上可以分四个层次的群体:组员、组长、导师、堂会领袖,每个层次的角色都有其决定小组的重要因素。
一、教会牧者
当我们对教会牧者有不同定位的时候,就有不同的理解。这里我们基本上就把他定位在一间堂会的总负责。不同教会的背景,对这个角色有不同的称呼。在温州某一些片区的教会执事就是堂会的负责;某些教会称其为堂主任,有被称为驻堂牧师,若是堂会大了,就会称其为主任牧师。总之,我们是将其定位在堂会的总负责。因小组事工的推广,是以堂会为单位,所以我们非常强调堂会负责人的角色。堂会负责人是堂会的当家人,当家人的思想和心中的负担,有别于一般的同工。因此,小组事工在传统教会的推广,堂会的当家人是非常重要。他们对小组如果没有清楚的认识,如果不愿意投入,这个堂会的小组事工将无法健康、正常推广。
教会牧者要做好方向上的引导,要时常考虑到小组长的后备力量及属灵的资源,要源源不断地为小组长提供灵里的支援。笔者了解许多传统教会在启动小组事工之后,牧者有不一样的态度,大致有四种:
(一)持怀疑反对态度
他们反对的理由有很多。如:小组不属灵、近于世俗化、吃吃喝喝、嘻嘻哈哈,不是旅游,就是聚餐,聚会中做游戏太不像样了……他们会收集许多小组没有做成功的教会的资料,为要证明小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目的是不认可小组模式。
一次,我们的一个学员经过几天的培训后心里火热,回去以后跟教会的牧者沟通关于教会推广小组的事工,他们的牧者毫不客气地对他说:“怎么,你想分裂教会啊!”看来他们不只是怀疑,还有许多的担心,怕教会的小组开展之后,造成了教会的分裂。他们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不该以消极的态度来面对可能发生的问题。也有一些牧者是怕自己掌控不了教会,所以不同意教会开展小组。
有一次,在一个培训的现场,一位学员是教会的牧者,在学习过程中,他提出一个问题:分小组后,组员有事找小组长,而不去找教会的牧者,这样是否造成牧者与会众脱节?这样的顾虑可能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人的控制欲和没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可能是真的担心对教会不利。但两者对可能存在的问题都是消极的思想和态度。堂会牧者持怀疑态度,小组就无法开展,也不可能开展,他们教会若有同工与团契负责人想要开展小组,就会造成很大张力,这样的堂会其实不应急于开展小组。
(二)持观望态度
持观望态度的人唱的调是:“我不反对,也不支持,你们做,我看你们做得怎么样,做得好的话我也参与,做得不好的话责任不在我。”他们又犹如“骑墙派”,哪一边赢靠哪一边。有一天,他们看见小组做得很有起色,就可能会连连地说“好、好、好!”若有一天,他们看见教会的小组做得不死不活的,并且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他们可能又会说:“我当时跟你们说过了,小组也只不过是如此。”这样的人净会讲风凉话,“站着说话不腰疼”,问题出来了他不需要担责任;若小组做得好,他也来捧场凑凑热闹。
他们可能偶尔一两次受邀也会参加小组聚会,但是他们并不看好小组聚会的许多环节。比如说:破冰游戏,他们就认为这是可有可无,对于大家讨论的一些话题,他们会觉得是小儿科,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又因为他们是多年的老传道,自以为比别人懂,比别人明白,因此对小组里面大家的分享也并不看好。
堂会的负责人若是这个态度,那是很不负责任的。他是堂会的负责人,理当有立场,不好就不要做,好就要带领大家一起做。模棱两可是为自己的脱身、可以推脱责任而预备,负责人无论怎样,推不了责任。本身负责人的态度不能是金蝉脱壳、明哲保身。
(三)只精神支持
提供精神支持的人说:“小组很好,你们来做,我自己很忙,顾不上,没有精力投入,但我支持你们做。”他们既没有参加小组事工的培训,也没有参加小组的聚会,又没有参与小组的事工的策划,所以他们的支持只是精神支持。有时候他们可能也会说:“小组是很好,不过也存在许多的问题。”他们的顾虑,使他们对教会推进小组事工的力度大打折扣。
堂会负责人只是精神支持是不够的,他是牧者,他需要带头去做,带头接受培训,建立新的理念,并加大推行的力度。他要带头关心小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正确地去面对。
(四)全力以赴地领头做
这等牧者有异象有目标,清楚知道小组事工对当前教会的重要,也认识到小组是教会精细化牧养的必需,于是就把自己置身于推广小组事工的服侍中,他们排除万难,使教会的小组事工顺利地推展,他们不只是自己做,还带着同工们一起做,并且不断地引进师资,来培训自己教会的小组同工。
要把小组事工做好,强而有力地推进,牧者全力以赴地投入是必须的。例如,做精心的策划,定期的培训,在讲台上不断地传递关于小组的信息,目的是使全教会的弟兄姊妹都积极地参与配合。下面具体列举出四方面的内容,是牧者们力所能及的,供参考。
1.讲台教导
牧者在讲台上要时常教导关于肢体生活、参与精细牧养、实践使命的真理,传递教会关于小组的异象与目标,带出小组团契生活的信息,分享兄弟姊妹在小组成长的见证,勉励弟兄姊妹积极参与小组的各项活动,共同建造合神心意的健康的小组。
2.定期培训
牧者可以自己用心预备课程,亲自培训教会的小组长,手把手地教他们;也可以多多阅览关于小组、团契方面的书籍,好为自己与小组长们充电;也可以邀请外面的老师,为自己教会的小组长进行培训。
3.定期退修
牧者带着小组长定期地退修,就犹如当日主耶稣把门徒们带到旷野,单单来装备他们一样。
【可6:31】他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
【路9:10】使徒回来,将所做的事告诉耶稣,耶稣就带他们暗暗地离开那里,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赛大。
4.定期培灵
牧者培训小组长是为了小组长更好地掌握服侍的技巧,为一代又一代的小组长进行严格的训练。不只是培训,还要培灵,当小组长自身处于灵性的低谷时,他在组长的岗位上肯定是疲乏无力,只能应付着去做。所以教会牧者必须安排为小组长培灵。使小组长灵里的火重新得以挑旺。
【提后1:6】为此我提醒你,使你将神借我按手所给你的恩赐,再如火挑旺起来。
在一些新兴的城市教会中,我们了解到许多牧者开始很重视小组事工,并花时间培养小组长。但因为各种原因,后来他们渐渐忽略了小组长的培训,并忽略了小组的事工,结果小组不是停滞就是走下坡路。最近我们采访了一间教会的主任牧师,他们教会目前有七十个小组,他非常重视小组的事工,重视小组长的培训,每周会花时间在小组长的身上,带组长一起灵修,关怀小组的近况,为他们进行一些课程的培训。
二、小组导师
小组导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训练的技巧,自身要不断地接受装备训练,保持对小组事工的热忱,不断地带出属灵的影响力。
小组导师就是小组长的教练,教会中小组的兴衰,导师是关键人物。导师不能只挂个名,他们要有实际意义地在岗位上尽心尽责,他们要分担教会领袖牧养管理的重任,积极做好本位的服侍。在小组导师中也有好几个类型:
(一)跟班的
自己没有太多的想法,小组事工的推进也没有特别的动力,只是顺服,安排他去做,他就去做。这样的导师缺少影响力,也缺少发展小组的热情,他负责的牧区的小组可能也就只是维持着去做。
(二)有想法的
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不满足于现状,做事有冲劲,有干劲,做事雷厉风行,他所负责的牧区可能就做得红红火火的。不过他有时候可能有自己的一套,不大服从教会统一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导师,若引导得好,能给教会小组带来很大的祝福;若引导得不好,他与教会领袖牧者的张力就很大。这样的导师,有机会就可以让他去植堂,当他在独立发展一间教会的时候,遇见了种种的问题,才有可能谦卑地低下头来。
(三)驯良的
这种导师,他自己受过良好的装备,又有成熟的信仰,也有丰盛的生命,有负担,又有责任心,又能全力以赴地把交托给他的事工作好。他既尊重权威,又能够带领好他下面的小组长,他懂得怎样协调上下的关系,这样的导师会让教会的牧者很省心。
总之,小组导师需要得到教会领袖牧者大力的支持,这样他们才能更有信心地来推广小组的事工。
导师带领小组长们每年制定详细目标与计划,就可以使小组长有目标地进行服侍;每个月巡回自己的牧区一次,及时了解各组的近况;每周要带着小组长有一次的学习、装备,及督导组长们的服侍;每天导师要为自己所服侍的组长祷告,懂得用祷告去牧养他们。
(四)专业的
小组导师既不是临时,还需要有专业水准。若是身兼几职,就容易分心,时间、精力也是有限。导师需要专职,才有可能做好他的事。教会有专业、专职的小组导师,就不担心小组事工做不起来。有可能的话就要全职,可以把小组事工做得更好,训练更多优秀的小组长。
教会牧者往往事比较多,要顾及全面,所以难以在一个方面专心致志,因此教会有必要使小组的导师专职或全职,使他们专心做好小组。
三、小组长
我们有机会采访了一间转型的教会,他们走了六年的路程。我们向他们的主任牧师了解小组的情况,在这六年的过程中,他们的进度,他们的小组发展的情况。就是牧师向我们透露说:那些真正有负担的小组长把小组带得都是不错的,那些只是跟班的组长,他们的小组带得都不咋样。可见小组的发展与带领,不是凭着三天的特会,不是凭着三分钟的热度,不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别人,而是凭着心中真正的负担。
小组长除了有明确的异象、清楚的理念之外,需要常常充电,带好每一次的小组聚会,做好小组的每一个细节的事工,确保在小组事工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有干劲。好多教会的小组长犹如小马拉大车,结果就是被压伤。
(一)先装备后上任
教会的牧者们,不要让你的小组长无证上岗,恐怕他把教会的小组事工给做砸了,犹如一个无证驾驶的人会成为马路上的杀手一样,会处处存在安全隐患。牧者要为教会的小组事工负责,在小组长上任之前,要提供培训装备的机会,要做严格地考核,使其清楚明白小组的异象、小组的理念,以及带领小组的技巧和认识小组长的职能,并给他们一个正式的任命,使他们郑重其事地对待小组长的服侍岗位。
(二)边装备边服侍
小组长在持证上岗之后,还需要不断地接受装备训练,确保他是一个有动力的小组长,可以影响带领组员们的服侍和生命的成长。
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拿到“驾驶证书”了,就可以随意乱来,他仍然需要谨慎“驾驶”,不然就可能出事故。
小组长要边做边学,学以致用,教会需要为他们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也需要为他们培灵。
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传统教会,为同工们和会众所安排的培训缺少针对性的课程与信息,以致让学习者觉得浪费光阴,更没有达到培训的预期目的。如,教会为探访人员安排聚会,只是随意地讲讲造就性的道,缺少对他们在探访事工上做出具体的指导。
现在,若教会为小组长安排持续的培训要吸取这个教训,使教会的培训更加有效。
(三)有服侍的激情
恋人间在热恋的时候总是激情四射,就是再内向不爱说话的人也会说几句甜蜜的话,但是在婚后不久就变得冷淡无语。许多弟兄姊妹,在刚开始服侍的时候,总是心里火热,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但过不多时,就冷却下来,失去了起初那颗火热服侍的心,虽在服侍,但只是维持着去做。
小组长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小组长不是今天做了,明天就不做了,也不是做了一段时间他就需要下岗,小组长乃是一个打持久战的战士。他若缺了服侍的激情,势必会打疲劳战。小组长要保持服侍的激情,他里面必须要有动力,清楚的异象目标和美好的灵性,将是小组长服侍激情的双引擎。
小组长服侍的激情会有感染力和影响力,会影响组员也有服侍的激情。
(四)继续不断进取
不断地进取是灵命与服侍提升的必需。昨天的成就与胜利,不等于今天的成就与胜利;同样,今天的一切,也不等于明天是一样。所以,小组长继续不断地进取是必需的。
教会有不断进取的小组长,就会有不断健康成长的小组事工,即或遇见瓶颈或低谷,也可以轻松地跨越。
(五)不断产生新组长
若要教会小组健康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组长,新组长不断产生出来,离不开教会牧者对小组事工的重视,离不开教会培训的力度,也离不开小组长是否尽责。没有新组长的产生,就不可能有小组的倍增。新组长是培训出来的,不是自然就有的。只有不断地鼓励组员操练服侍、接受培训,才有可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组长。
四、组员
组员要确保理念的复制,清楚教会的目标,更关键的是去实践神的道,有执行力,使小组生活不只是一次次的小组聚会,而是一支有战斗力的生力军。
(一)组员的态度影响小组的倍增
小组组员积极行动的态度,直接影响小组事工的发展,小组的组员在教会推动小组事工的时候,他们若积极地配合教会牧者,小组就可以顺利有序地发展。
组员的属灵状况直接影响了这个小组属灵的丰收与否。若组员只是为了自己需要团契生活,而在小组参加聚会,他就不会对小组里其他的成员有负担和爱心,就更谈不上他会带小组以外的人进小组。
组员态度与理念的转变,是需要接受正确的教导,又不断地被引导。组员的态度也容易被教会整体的氛围所影响,就如:教会所有的小组都是抱团取暖,都只是周间的一次聚会,这样小组就很难突破。若是各个小组都争先恐后地去做外展的事工,那就是一个很好的氛围,所以教会要有好的小组氛围是很重要的。
(二)根据组员的程度定小组的目标
假如一个小组只是老弱病残,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先锋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温馨之家,并成为教会的后援军。
假如一个小组组员大多是文盲,他们就不能有太大的学习目标,就需要照着他们的学习能力,慢慢地带他们成长。
假如一个小组的人都是90或00后的年轻人,就绝不可以只是让他们聚聚会,这样会耽误浪费了他们的青春宝贵年华,必须鞭策他们,使他们有清楚的异象目标,成为一支基督的精兵。
假如一个小组组员都是教会的牧者与同工,他们绝不可以只是天天搞一些小儿科的东西,他们需要有深度的学习。在神学上深入地思考,在灵命上有进深的渴求,在事奉上有不断提升的目标。
(三)鼓励组员去带门徒
教会牧者要引导会友,组长要引导组员,只是自己来聚会是不够的,只有自己一个人发热心是不够的,只有自己跟主耶稣做门徒也是不够的,要懂得去带门徒。这不是哪个牧师的新发明,也不是海外进口的,乃是大使命,是主亲口的吩咐,是托付给每一个门徒的。
(四)有训练组员成为组长的目标
教会建立小组的初衷,不应该只是让组员在小组里面接受关怀和牧养,更需要有训练组员成为组长的目标。这样组员们就不只是停留在接受的份上,而是可以成为祝福的管道,把神的祝福源源不断地带给别人。如果一个组员热心地去带门徒,很热心地去帮助别人在信仰上成长,他就是小组长非常好的人选。
这样就需要有目标地带领组员在基督里成长、成熟,使今天的组员都成为明天的组长;使今天接受帮助的组员,明天都能去帮助别人;使今天被关怀、被牧养的组员,明天成为去关怀、去牧养的小牧人。
如果一间教会在推广小组的过程中,牧者带头接受培训,策划落实;同工、导师给力,有过得去的教练技术;小组长尽心,有好牧人的心肠,做到精细牧养;组员有执行力,生活应用落地,参与服侍积极;这样小组必然健康发展。
温馨提示
1.关于牧者(导师)巡回小组中的角色
有教会领袖向我咨询有关牧者到小组巡回时角色扮演和一些注意事项的问题。在此,我与大家分享,供参考。
Q问题1
某个小组在会前已做好以下服侍分工:由组长任主持人,一名组员带查经。小组聚会时,牧者到访。会间,小组长特别想启发组员分享,且仍由会前预备好的组员带查经。如果遇到组员分享得不好,或查经带得不好,作为牧者此时是否需要把话题接过来?
A解答
牧者到访小组,小组的聚会已一切就绪。此时组长不要因为教会牧者的来到就怯场。教会的牧者进到小组,不要觉得自己是教会牧者,就理所当然地来教导。我觉得他只需做一名一般的组员,组员怎样,牧者也怎样。牧者切记:进入小组,你就不是牧者了,组长才是牧者,你只是一名组员。一般的组员是什么样的,牧者在小组参与和表达也要什么样。牧者不能讲得太多,以免使组长今后在带小组或带查经中被组员轻看,使组长的功用难以发挥。所以,牧者和导师进小组需要懂得怎么样去托住组长、培养组长、支持组长,这是关键,也是牧者的首要职责。
Q问题2
当组长发现牧者的分享时间比较长时,组长是否需要提醒牧者控制时间?
A解答
的确需要提醒牧者。此时牧者既然是组员的角色,那么组员可以被提醒,牧者也应该被提醒。不过,在态度上当尊重,在语气上要温和,在表情上要轻松,这样就不至于使气氛陷入僵局。
Q问题3
当组长提醒牧者控制时间时,牧者是否仍要继续分享,或说等我把话讲完,以至在组员面前不接受组长的建议?
A解答
假如牧者是这样态度的话,是很难处理的。说明牧者还没有接受小组导师课程的训练,只根据自己原来老一套的做法在小组里进行,这样,他不按小组的模式参与小组,就难免产生一些张力或尴尬的局面。所以牧者要接受导师课程培训,了解牧者进小组当有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组员对组长的态度。
Q问题4
牧者对圣经是比较熟悉的,进到小组里自然就是一个权威。组员或带查经的人如果表达得不好(不是真理或原则的错误),是否需要纠正?
A解答
教会牧者不要因为自己熟悉圣经上的教导,就在小组里分享太多,像在主日讲台上一样。要知道这是小组聚会。如果不是真理的问题,不必聚会中纠正,可以用巧妙的方法进行稍微地解释,另外要私下和组长或带查经的人继续沟通。但一定要存着一个建立、帮助的心态,而不是批评教训的态度。牧者进小组的目的更多是要了解组员的情况,主要是监督、指导小组长怎么样带好小组,所以许多的发现和评语要与组长私底下沟通更好。
Q问题5
组长什么时候请牧者说话比较好?
A解答
组长怎么对待其他的组员,也照样怎么对待参与小组的牧者。可以在尾声时请牧者对大家有几句勉励的话,并为大家祝福。牧者来小组的责任是要关怀组长,扶持组长的,所以要接受组长的安排。让组长感受到牧者的支持,组长才能顺利且有力地走下去。简而言之,牧者(导师)是教练,教练就是要把别人推出来,隐藏自己。因此牧者自身接受导师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
2.给教会牧者与导师进行小组聚会时的提醒:
你的小组已经交给组长来带了,在小组里小组长是小组之长。牧者、导师进小组的时候要扮演教练的角色,不能抢了小组长的风头,应该是托住、成全小组长的带领。不要自以为是导师牧者,就像在讲台上一样,做了很多教导。教会牧者与导师进小组的时候,就像一般的一个组员一样,积极配合小组长的带领 。
总之,传统教会在采用小组事工之后,教会各层面的成员需要知道自己本位的服侍,也需要知道自己与其他层面成员的关系,建立彼此顺服、彼此扶持、彼此守望的关系。使每个层面的成员都学习承上启下,使天国的精兵,基督的仆人可以前赴后继。使教会在当前的时代赢得城市,赢得年轻人,成为一个有影响力并充满神荣耀的教会。
《教会各层各尽其职》纲要
一、教会牧者
二、小组导师
三、小组长
四、组员
* 小组讨论题
1. 你所在的教会在小组推进的过程中,教会各层都有哪些具体的行动?如:牧师、传道人、小组长及组员,大家都做了什么?
2. 透过本课的学习,你将会进行怎样的调整?
3. 根据你的调整,你准备如何具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