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13:52】他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可2:21-22】没有人把新布缝在旧衣服上,恐怕所补上的新布带坏了旧衣服,破的就更大了。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恐怕酒把皮袋裂开,酒和皮袋就都坏了;惟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
· 如何定义传统教会?
传统教会就是那些已经有一段发展历史,且仍沿袭着世代相传下来的观念、制度、习惯、行为及方式等的教会。其对信徒的信仰生活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优良的传统对教会发展起促进的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则对教会的进步和更新起着阻碍的作用。
习惯或形式在当时的形成有特定的意义,但是时过境迁,当后人照着去做的时候,并不知道其中的内涵。记得在《谈天说地》里面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在一个修道院里,有一个修士养了一只小猫,每次礼拜的时候这个修士就把小猫栓在教堂的椅子旁和他们一起礼拜,几十年过去了,修士死了,小猫也死了,后来负责修道院的修士发现礼拜之中缺少了点东西,是缺少礼仪、圣餐、圣物吗?都不是,是缺少那一只被栓在椅子旁的小猫?后来,为了补上这个缺陷,就弄来一只小猫,每逢礼拜的时候仍然栓在那里。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礼拜中有一只小猫,也没有人能够说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小猫仍然在那里,修士们照常做着礼拜,一切是那样 “和谐美好”。
这个故事结束了,或许给我们一些反思,我们是否也把这只不假思索的“小猫”继续传承给我们的后人?是否后人已经接受了这种不假思索的“传统”?不知所以然,甚至连想知道的欲望都没有,因为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
圣经里面有这样一个例子,就是当年耶和华上帝对摩西说过的一番话,希望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帮助。出埃及记第十三章第1—16节,第11节讲到头生的归给上帝的这个事。如果说,有一天以色列的后人要是问“我们为什么要把头生的归给上帝啊?为什么我们要有这样的传统啊?谁规定的,原因在哪里?”圣经给我们的答案不是“你只要接受就是了,干嘛要问那么多!”而是说出了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此做的实质是什么,就是“耶和华用大能的手将我们从埃及为奴之地领出来(出13:14),這是耶和華在我出埃及的時候为我所行的事(出13:8)”
我们要传承好的传统给我们的后人,并要把实质的内容讲解清楚,不要抓住圣经里面的几个字或是几个词来证明我们的传统是绝对的,而是要从全备圣经真理的角度来归正我们错误的传统,这是我们该有的信仰立场。
因此当时人做得很有意义,后来人只是跟着去做,就常常是事与愿违了。形式容易模仿,但精髄往往是难以学到的;知识容易掌握,但能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是艰难的;师傅所教的招数与套路,徒弟们是容易学会的,但是师傅内在的功力是徒弟难以学到的。这些都提醒我们,教会在开展新事工的时候,不能只有花拳绣腿,掌握皮毛,而是要抓住精髓的部分,才能有效地推广新的事工。
不同的教会有不同的传统。如:传统的农村教会与传统的城市教会也是不一样的,传统教会也有不同的类型。不管是社会,还是教会,在一代代流传的过程中都会有两派人,一派为保守派,另一派为改革派。一般保守派怕改革派不能持守原则而随波逐流,而改革派觉得保守派跟不上时代,闭门造车,使教会没有出路。
在教会转型的浪潮之中,许多教会及教会的牧者容易跟风,还没有把事搞清楚,就已经行动起来;另外一些教会则固步自封,觉得自己已经很好了,或者认为教会就应当坚守原来的状态,无需改变;还有人对教会转型做小组持怀疑态度,认为教会转型做小组是世俗、是潮流。这一课,我们一起探讨“教会的传承与更新”。什么是教会应该传承的?什么是教会应该更新的?
· 正统信仰与教会传统的区分?
正统信仰是指几千年来,教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变的信仰立场,以圣经为最高权威,恒守使徒的教训。虽然普世地方教会有许多宗派,不同教会有不同的立场,但基督的真教会在核心的信仰上是一致的,都是在正统信仰上被建造的。若偏离正统信仰,不是极端就是异端。
教会传统是指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某些地方教会,因为已有了一段教会发展的历史,养成了某些教会生活的习惯,久而久之就成为那间教会的传统。不同的教会有不同的传统习惯,教会传统有优良,也有低劣,更有许多人的遗传。上个时代中,教会生活的习惯被下个时代的教会承接的时候,就需要对照圣经的真理,经过反思、察验、更新之后再传承,不然就容易出差错。
· 正统信仰的传承
两千年来,如何分别新约教会的发展是异端,还是真理教会?就看其所接受的教义是合乎圣经真理的纯正信仰,还是标新立异偏离圣经教训的错谬教义。凡真理教会都是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权威,以及接受教会发展过程中所声明的四大信经——《使徒信经》《亚他那修信经》《迦克墩信经》。
真理教会必然在使徒所立的根基上建造,传承使徒的信仰,遵守使徒的教训(徒2:42;犹:3)。
· 重要声明
本课我们没有涉及教会的信仰根基,这是正统教会必须要传承的,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严格遵守使徒的教训,尊奉圣经为至高权威。本课是站在教会牧养与发展的角度来谈论的。
一、传承中国家庭教会的优良传统
中国教会十分蒙上帝赐福,就拿几十年的家庭教会来讲,就有许多的优点,这些优点是我们这一代年轻的服侍者所缺乏和望尘莫及的,是我们需要效法、传承的。下面根据笔者不完全的观察与了解,归纳几方面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重视祷告
1.晨更祷告 就如《中国的早晨五点钟》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正是当时中国教会的一种复兴景象。许多信众像古圣徒一样,夜间起来呼求,渴慕亲近上帝(诗119:55、62)。
2.守望祷告 许多属灵的长辈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祷告岗位,一直站在守望楼上警醒祷告,风雨无阻(哈2:1)。
3.上山祷告 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农村教会是一个重点,又是亮点,许多的农村教会经历复兴,他们有热切祷告的习惯,有许多人都经历过上山祷告、旷野祷告。
4.禁食祷告 许多敬虔的前辈多有禁食祷告的操练,其中不乏有祷告恩赐的,这些美好的属灵品格是教会后人的榜样。
我们的属灵长辈们对祷告十分看重。他们所有的心志是:早上若不先跟上帝说话,就绝不跟人说话;晚上若没有好好祷告,就坚决不睡觉。
长辈们在传递信息的时候,常常提到教会是“跪着前进的”。如此虔诚的祷告生活,正是这一代的侍奉者需要传承的敬虔习惯。
(二)重视读经
(三)热心爱主
(四)受苦心志
(五)单纯信靠
(六)看重礼拜
(七)走十架路
以上我们只不过是略举几方面的内容,来见证中国的传统家庭教会,来见证我们的长辈、前辈们身上的优良传统。这些是我们这个时代寻求教会的更新所不可忽视的,他们留下的宝贵属灵遗产更是我们需要去传承和继承的。
二、补足传统教会的不足之处
不管是哪个时代、哪个区域,不管是哪个宗派的教会都有她的优点,也都有她需要悔改的地方。现在我们来看中国传统的家庭教会有哪些不足,失落了什么?我们不是要论断,而是要反思,要悔改!
(一)团契生活的失落
关于与神、与人建立关系的圣经真理教导原本是平衡的,但我们侧重的却是与神建立关系的教导,而忽略了与人关系建立的教导。教导的不平衡,也是导致团契生活失落的主要原因。
(二)实践信仰的缺欠
因为信徒习惯于听道,久而久之,听道就变成评道(哪个传道人讲的好,哪个传道人讲的不好),再由评道变成只是听听而已。一旦提到行道与实践信仰,许多信主几十年的老信徒第一反应就是“做不到”,并以不可能做到的心态来回应所听的道。这种现象在许多教会里很严重。
再者,很多传道人把神的道讲得很“高深”,让听道的人望而却步,叹为观止,使所听的道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实行。
还有,会众在领受神的道之后缺少一个消化的过程,使许多人没有从神的话语中汲取营养。
单从传统教会信徒的听道而论,就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饥不择食
2.有选择性
3.成为评委,参与“选秀”
在这个时候,他们对行道已经麻木了,也没有强烈的愿望要去行道,信仰也就成为一套属灵的大道理,没有实际生命的流露和生活的见证。这是传统教会许多信徒的真实属灵状况。
(三)丢弃初心
虽然中国家庭教会有许多的长处和优良的传统,但现在我们要思考的是,这是过去时,还是现在进行时?昔日高唱“中国的早晨五点钟,传来祈祷声”,今天的五点钟却还在沉睡之中;昔日高唱“不怕累、不怕苦、不怕穷”,今天的服侍却有很多的计较。这犹如主对以弗所教会所说的话,他们虽然曾经有许多的优点,但那已经成了过去,现在已经丢弃了初心。因此,主呼唤以弗所教会要悔改,找回起初的爱心(启2:1-7)。
如何找回初心,这是当下中国教会的牧者需要慎思的!
(四)不冷不热
许多教会走到了今天,表现出来的是不冷也不热的状态。若说她热,她不愿意追求,不愿意改变;若说她冷,她还不承认,自以为蛮不错,什么道理都明白,又觉得教会样样都有,一切很正常。教会在物质上、硬件设施上、属灵的资源上都很丰富,但是在灵里反而贫穷了。
【启3:15-16】我知道你的行为,你也不冷也不热;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你既如温水,也不冷也不热,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
若没有看到自己的危机,这就是最大的危机,这也是老底嘉教会需要悔改的地方。
(五)缺乏系统
因为上个世纪下半叶,中国的教会发展迅速,百倍地增长,教会牧者同工还来不及装备,已经供不应求了,所以许多的同工牧者们只是忙碌地应付工作的需要,没有多少时间,安静下来好好去思想:应该如何更好地建造教会?许多传道人都出自农村,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经过系统的装备训练,他们犹如游击队,自然带不出系统的牧养。因此,教会的牧养、训练也就缺乏系统。
那个时候更看重的是巡回传道,忽略了堂会的建造。因此教会的牧养事工是一块空白,既不能深入,又不能精细,只能是笼统粗线条地牧养。
如:许多传统教会有许多事工,工人们也很忙碌,但我们发现,事工与事工之间并没有很好的衔接,诸多的事工犹如满地散落的珍珠,若是把它们串联起来,必然有不同的效果,而串联起来的事工就形成了教会的事工链,犹如一串精美的珍珠。
(六)没有制度
因为中国家庭教会是在一个“特殊”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会,又被认为是“地下教会”,所以教会基本上没有什么明确的制度,或者只是一些不成文的口头规矩。因此中国家庭教会出现许多各自为政、自立山头的现象。
再者是一种比较片面的属灵观导致许多的长辈只看重教会生命的建造,认为教会不是组织,是生命的有机体。因此他们忽略了有形地方教会的建造是需要有组织性的这一认识。其实在圣经的教导中,对地方教会已明确地指出要有规矩(参林前14:40,帖前5:14,帖后3:10-11)。
传承与更新可以理解为生命成长的自然过程,就像种子刚长出来的时候仅有两片叶子,随着植物生命的成长,就不断地长出新的叶子,原先长出的那一代又一代的叶子,都会自然枯死和凋谢。但是不要忘记新长出的叶子,是在已凋谢的原来的叶子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教会的传承与更新也类似。
三、清楚需要更新的内容
当你听到“法利赛人”这个名称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若有人说你是个“法利赛人”,你肯定很不舒服,在教会里被理解作属灵的骂人话。其实“法利赛”是分别为圣的意思,“法利赛人”是分别为圣的人。最初的法利赛人从动机、心志到行动,都是非常虔诚的。但到了耶稣的时代,大多数的法利赛人已成了假冒伪善,徒有虚表的人。
长辈的服侍不等于是我们的服侍,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去经历和认识上帝,所以上帝被称为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每一代人的经历和环境是不能模仿的,但上帝的圣约是延续不变的。
根据每个时代的不同特点,圣灵的工作都会有相应的引导,同时也赐给每个时代的牧者、工人不同的异象,使他们能负起时代的使命,服侍那个时代的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会,当如何牧养?有哪些需要传承,有哪些需要更新?教会的牧者们应当做到心中有数,才不至于陷入盲目的服侍中。
例如父母往往是在一个大盆里面给小孩子洗澡,洗好了就要把水倒掉,那么倒洗澡水的时候,是否要连同孩子一起倒出去呢?在教会转型和更新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个危机,就是把重要的本质也给丢弃了。
(一)牧养与训练需要系统
若要使教会牧养达成精细化,必须系统化地建立牧养的流程,使教会里的任何一位都得到牧养与训练。在传统教会中,有许多忠心为主牧养羊群的牧人,却缺少有见识的牧人,因此也就没有意识到教会需要建立牧养系统。
(二)牧者需要转换角色成为教练
【多1:5】我从前留你在克里特,是要你将那没有办完的事都办整齐了,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设立长老。
(三)训练众圣徒起来建造
传统教会的信徒和同工似乎已经养成了一种属灵的惯性认知——灵性软弱了怎么办?邀请有能力的传道人来主领几天的培灵会,为信徒培培灵。几十年来,在中国传统教会,的的确确有很多的弟兄姊妹借着培灵会得到祝福,生命被更新。但是更多的人只是听听,工人的讲道也缺少针对性。对教会会友的培灵是必须的,但是只有培灵是远远不够的。缺少培灵,信徒的灵命必将疲乏无力;有培灵,却没有服侍的方向,会造成有劲儿没处使的局面;教会的目标不一致,又造成劲儿不能往一处使的状况。
【尼2:17-18】以后,我对他们说:“我们所遭的难,耶路撒冷怎样荒凉,城门被火焚烧,你们都看见了。来吧,我们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免得再受凌辱。”我告诉他们我上帝施恩的手怎样帮助我,并王对我所说的话。他们就说:“我们起来建造吧!”于是他们奋勇作这善工。
【弗4:12】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
传统教会只看重对会众的培灵,却忽略了对会众的培训,许多人还以为只有教牧同工才是教会的建造者,而圣经的吩咐很清楚:教会的众圣徒均是教会的建造者。至于如何使众圣徒一同起来参与教会的建造,教牧同工就要重视对他们的栽培、造就、训练与装备,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各尽其职,不然只能被埋没。
(四)在制度上需要健全
大家都明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难道教会——神的家不需要规矩吗?教会理当有更优胜的规矩、鲜明的规章制度,使神家的儿女凡事都有章可循,规规矩矩。
近几年,中国各地的教会都在研讨、落实、完善教会章程之事,说明这个时代的中国教会越来越重视教会的规章制度。如今,许多教会的规章制度已经开始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完善之中。
【帖后3:6】弟兄们,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们,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不遵守从我们所受的教训,就当远离他。
【帖后3:7】你们自己原知道应当怎样效法我们。因为我们在你们中间,未尝不按规矩而行。
【提后2:5】人若在场上比武,非按规矩,就不能得冠冕。
(五)有专业水准的服侍者
【罗12:7-8】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
因为健全教会的需要,教会里应该有一些专业人士,如专业圣乐服侍者、婚姻辅导者、亲子教育者、文字事工服侍者。
当我们谈到教会转型之时,不可一棍子把教会所有的传统打倒;在这个时代的新形势下,也不是对教会的传统照单全收。当下的教会牧者需要清楚地认识哪些是应该传承的,哪些是应该更新的。只有不断地反思教会的所作所为,对照察验神的心意,洞察这个时代的特征与需要,该传承的要传承,该更新的要更新。
1.理念的更新
2.完善组织架构
3.牧养模式的转型
学员作业分享
作业题:中国家庭教会有哪些地方需要更新?如何更新?
第一组作业笔记
1.文字事工缺失。需要招募这方面的人才,整理教会属灵资源,以保存教会的属灵遗产,扩大教会在社会中的声誉。
2.组织架构不健全。需要进行改革,特别是要在教会中广泛建立小组。
3.没有人人尽到功用,没有体现出信徒皆祭司。所以要建立小组,鼓励人人尽到身体的功用,消除大包领袖的现象。
4.财务制度管理不健全。要建立司库制度,不能由一人掌管财物,避免遇见重大试探。
5.老年领袖同工较多。要建立教会领袖同工的退休制度,一般到六十五岁就要强制退休,促进教会领导层的更新。
6.教会专权现象较多。要建立分权制度,建立会众大会,提高其权柄。
7.主日崇拜沉闷。要丰富主日崇拜的聚会,有次序进行聚会。
8.牧养观念陈旧。牧养观念有的还是三十年前的,不能再墨守成规,要有危机意识,跟上圣灵的带领、时代的步伐。
9.牧养粗放不能适应教会现在的形势。大堂模式因为聚会人多,许多群羊得不到及时供应和照顾,小组和门训的出现可以弥补大堂模式的不足,使弟兄姐妹得到更好的牧养。
10.信仰与生活脱节,信仰形式化。
11.福音传扬出现停滞。要改变传福音的方式,更多地采用小组和门训的方式。
第二组作业笔记
1.牧养与管理上需要更新。理念的更新,功能的健全,组织的完善。
2.教会在传统的牧养只注重查经、讲道、祷告、培灵和培训。
3.牧养模式及传统管理模式需要更新。只听道,不行道,缺少团契生活,做礼拜缺少热情;牧者太忙,牧养跟不上,不能关注到每一个人;在管理上缺少统一的管理制度;经常出现大包领袖,所有的事情一人包,教会牧者觉得自己很重要,觉得自己样样都棒,不放心交给别人去做;会众也觉得需要这样一个全能冠军型的牧者,以至于疲于奔命,变成工作狂。
4.若要精细化牧养,就要采用小组牧养模式。也就是圣经中所采用的叶忒罗模式,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区牧、牧者、导师、小组长管理模式。牧者要懂得去操练别人,牧者应该是代祷者、训练者、委派者。要给别人成长的机会,牧者、同工、小组长,应该懂得要放手,
5.懂得把服侍权交给大家,把侍奉权还给信徒,这样人人都服侍,以至于达到精细化牧养。
第三组作业笔记
1.教会概念不清晰,需要领袖传递正确的观念。
2.牧养方式不清晰,需要培训,建立正确的方式。
3.内部关系混乱,教会当分层管理。
4.对大使命意识不强,需要不断讲,加强意识。
5.光和盐的作用没有发挥,需要使信徒认识自己光盐的本质。
6.不培养新人,需要与领袖沟通,使之改变观念。
7.形式严重,需要让信徒清楚我们信仰的本质。
8.没有规划、目标及文字工作,让领袖有这样的看见。
9.管理家长制,让“家长”认识家长制的后果。
四、耶稣怎样传承与更新
(一)耶稣的传承(路2:41-42;4:16)
耶稣传承犹太人的信仰,祂比所有犹太人更虔诚敬畏上帝,更尊重圣经的权威,更看重律法与先知,更遵守上帝一切的律法,甚至唯有祂遵守全律法,在全律法面前祂是义人;祂比所有犹太人更尊重祖宗亚伯拉罕与摩西,大卫与众先知。祂比所有的犹太人更懂遵守律法,应当怎样照上帝的旨意遵守安息日,如何在安息日享受上帝赐予的安息,在安息日什么是可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耶稣不只是在安息日自己享受父上帝的安息,还带上帝的百姓进入安息;祂比所有犹太人更懂敬虔,祂更明白各样敬虔的功课是怎么学的,如:祷告、禁食、施舍和爱人。祂比法利赛人与施洗约翰更懂得带门徒,更懂得怎样使门徒学习、操练敬虔的功课。
(二)耶稣的更新(太5:17)
祂重新诠释了律法,阐明了律法的总纲与精意。祂全然带领神的百姓遵行神的旨意,唯有祂成全了律法。祂勇于挑战人心中的权威,挑战人的遗传,挑战传统的习惯;祂不照葫芦画瓢;祂做事不是原来怎样,现在也怎样;祂不照别人的惯例;祂乃是每件事都要回到上帝的心意中去思考与面对;祂带领神的百姓实践信仰,照神的心意遵守律法,脱落人在律法之外所加添人的遗传、人的吩咐、人的道理;祂不照本宣科、照抄照搬;祂的信仰是落地的信仰;祂的教导是落地的教导,因为祂是道成肉身的拿撒勒人耶稣;祂的讲道不像法利赛人与文士(太7:28-29),高谈阔论属灵的大道理;祂讲的道不是抽象空洞的理论,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生命之道。祂赐人生命,带人与上帝进入一种全新的关系,从罪人的位置,改变成上帝儿子的地位;又赐下圣灵,带人进入生命的实际,有能力活出基督的形象,进入上帝荣耀的国度。
《传承与更新》纲要
一、传承中国家庭教会的优良传统
二、补足传统教会的不足之处
三、清楚需要更新的内容
四、耶稣怎样传承与更新?
* 小组讨论题
1. 你对本课的论点有什么看法?认同哪些?不认同哪些?为什么?
2. 你对本课的内容有什么补充吗?理由是什么?你所在的教会有什么属灵的优良传统是你需要传承的?又有什么是需要被更新的?
3. 若让你去讲教会的传承与更新,你都会涉及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