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聚会流程 量身定做
本课目标:掌握“福音周”的聚会流程,并清楚其设计理念。
【林前9:22】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目的是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保罗在传福音的过程中,总是根据听众的特点调整方式,逐步引导他们进入信仰的世界。小组布道正是通过关系的建立与理解未信者的需要来传达福音。
在现代社会,教会的布道方式需要与时代相适应。传统的布道方式虽然有其历史背景和神学根基,但面对当代的文化、社会结构变化和快节奏的社会需求,单一的布道形式往往难以引起非信徒的兴趣与共鸣。并且,在如今这样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为主流的时代,如果还一直固守一套老的方式去布道,就很难见到成效。现在的人们,特别是年青人,很少愿意主动社交,与人沟通。我们甚至都没有太多机会跟他们建立关系,更不用说去传福音给他们了。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种关系型的、小组布道流程,使它可以更适合未信者融入和参与,逐步引导他们接触福音,并帮助他们在温馨、互动的环境中,逐步认知和接受基督教的核心信仰。
本课旨在详细介绍“福音周”的小组布道流程,并详尽阐述背后的设计思路和理念。通过对目前教会已有的几种布道方式的深度探讨,我们将探索一种量身定做的传福音方式,使之既适合这个时代未信者的需求,又能紧密贴合圣经的布道原则。本课以90分钟为例设计流程,具体实操可按实际情况有弹性地调整时间。
一、聚会流程(90分钟)
做礼拜的人提到或想到主日聚会的时候,往往觉得那是非常神圣,处于日常生活之外的宗教活动,在聚会中会有许多宗教术语,甚至赋予神秘色彩,带给人一种神秘感。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把未信者带进这样的聚会,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当参加了一次聚会之后,他们还会愿意继续来吗?过于保守的教会,往往只是用属灵的标准来衡量聚会的质量,恰恰忽略为福音朋友量身定做适应于他们的聚会。这不是在真理上妥协,而是为主得着更多失丧的灵魂。教会为要迎接更多的浪子回家,需要打破对聚会的一些固有观念,使他们能尽快融入神爱的大家庭。下面就是我们为福音朋友专门设计的聚会,供大家参考。
(一) 破冰(25分钟)
1. 非正式破冰(10分钟)
欢迎:热情欢迎并接待一位一位陆续到来的福音朋友。所有参加者相互介绍,建立初步的认识和信任。考虑未信者往往对陌生的环境(或人)会感到紧张,因此首先的任务是让他们放松和有被接纳感,这就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聚会形式。因为这是专门为未信的人设计的,所以不能如同信徒的聚会一样。
【罗15:7】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神。
这节经文强调接纳与包容的重要性。在小组布道中,通过温暖的接待和欢迎未信者,我们彰显了基督的接纳和爱。
2. 正式破冰(15分钟)
破冰活动:选择轻松的活动帮助参与者打开话匣子,消除陌生感(一定要邀请未信者参与,但不要过于勉强)。比如,简单的自我介绍、小游戏(如“你知道我吗?”等促进彼此认识的小游戏),这些活动既能让参与者放松,也能促使他们之间开始互动和认识。
小组分享:每个人分享最近的一次积极的经历或感恩事项,鼓励未信者也分享自己的故事。通过分享个人经历,促使信徒和未信者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彼此了解。
破冰不一定非得使用游戏活动,但会更有助于未信者在陌生的环境中尽快放松下来,心里的防备感可以降低,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在会场。
【林前1:9】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他所召,好与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份。
在基督里,彼此分享与建立关系是神所喜悦的。在小组内的互动中,我们创造了一个互相接纳与尊重的氛围。
(二)诗歌赞美(10分钟)
这里的诗歌敬拜,与我们基督徒平时的聚会要有区别。虽然我们知道每次聚会的主角是上帝,敬拜的对象也是上帝,更侧重纵向与神的连接。但是我们“福音周”的聚会毕竟是专门为未信者设计的,是侧重横向与人的连接。所以需要根据他们的情况来进行。在挑选诗歌时,要尽量选择福音类,风格比较适合福音对象,且尽量与本次主题相关的诗歌。例如,盛晓玫创作并演唱的一首诗歌——《幸福》。优先选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原版诗歌,这样氛围更好。当然,如果自己小组有现成的乐手,也可考虑现场伴奏。结束时的祷告,切记简单祷告即可,并且不要使用太多的宗教术语,要考虑未信者的感受。
(三)观看视频(15分钟)
敬拜结束后,组长可以用简单的几句引言引到今天的主题上,然后自然地连接到要观看的视频(对视频需要有简单的介绍,提前准备好设备和视频)。
因着视频比较有带入感,也比较轻松,少有说教的成分。所以可以与未信者一起观看一段关于信仰改变生活的见证视频。这些视频通常是描述个人如何在困境中遇到神、如何通过信仰获得新生等。现代人对视觉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比文字和言语更为敏感。见证性的视频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直接触动未信者的心灵,起到为进一步谈论福音而松土和铺路的作用。(如何选择视频内容?可以根据当次主题,自己在网络上搜索。)
【罗10:17】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虽然不像平时聚会一样直接读圣经的话,但是通过视觉、听觉和故事的结合,视频为未信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途径,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接触到福音真理。
(四)主题分享(20分钟)
·观后讨论:播放视频后,组长邀请参与者分享视频给他们带来的感受,讨论视频中的核心思想和信仰对个人生活的影响。通过讨论,未信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福音,并从中找到生命的意义。组长进一步引入相关的福音主题分享,引导他们进一步认识福音(需组长根据当时福音对象的反应,来掌握谈论深度。如果福音朋友的表达明显抵触,则不要太急于谈论信仰内容)。
·福音核心:这里的福音核心,并不是直接与未信者讲福音,乃是透过分享一个个可以引发未信者共鸣和思考的话题,最终引到福音里。让他明白福音的核心内容——人类因罪,与神隔绝,但通过耶稣基督的牺牲和复活,人可以得到救赎与永生。分享将强调救恩的普及性与无条件性——这不是一场关于宗教的辩论,而是一个关于爱与关系的邀请。
·互动提问: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帮助未信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思考和消化福音的内容,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例如,“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曾经经历过什么困境,是否有力量帮助你走出来?”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未信者思考自己的生命,并与福音内容产生联系。
【约3:16】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致灭亡,反得永生。
福音的核心在于神的爱和耶稣的牺牲。通过讲解这节经文,我们能够清楚表达福音的本质——神对每个人无条件的爱与拯救。
(五)见证分享或故事讲述(5分钟)
·见证分享:看了见证视频,也分享了主题后,现场参与的同工就可以把准备好的个人见证简洁地讲述出来,坐在自己眼前的人的见证更能让人感觉真实、可触、可信。通过信徒个人的见证,分享他们在信仰生活中所经历的改变,讲述神如何在他们的生命中工作,如何带来安慰、希望和改变。见证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尤其在未信者面前,个人的故事比理论上的教义更能打动人心。但是分享见证的同工要提前写好逐字稿,并练习好,确保见证不要太冗长,要抓住主题,不要用太多宗教术语和属灵的词语,要真实,不要添油加醋,不要夸大其词,目的性不要太强,免得让未信者产生抵触情绪而起反作用。
通过信徒的个人见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未信者更清晰地看到福音是可以影响和改变人的生活的。相比直接让他参加基督徒的聚会而言,更生活化,宗教感不会太强,也能打破未信者对基督信仰的片面认识(例如,这些人都很教条,不识人间烟火……)。
·故事讲述:也可以讲述一个与未信者生活相关的福音故事,展示神的爱如何在人的生活中显现。例如,可以讲述耶稣治病、赦免罪人或帮助穷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有助于未信者更好地理解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价值。
【启12:11】弟兄胜过它,是因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见证的道。
这节经文强调见证的重要性。通过个人的见证和真实的故事,未信者能够看到信仰的力量和人真实的改变。在小组布道中,分享个人见证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这一过程让非信徒看到真实的信仰经历,并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九章22节中提到,向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人,甚至竭力去赢得一些人。这是保罗灵活调整传道策略的体现,也是我们在小组布道中让见证成为突破点的原因。见证的力量在于传递了个体如何从信仰中得到生命改变的真实故事,能够引起非信徒的兴趣和思考。
(六) 问题探讨(5-10分钟)
·开放性问答:邀请未信者提出他们在本次聚会中遇到的疑问或困惑。通过轻松的问答环节,解答他们对基督教信仰的疑虑。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未信者感到他们的思考和疑问是被尊重的,同时也帮助他们逐步理解信仰的真理。
·解答疑惑:如果有涉及到信仰中的深层问题(如罪与救赎、苦难与神的爱等),可以通过圣经的启示来解答,帮助未信者看到神的智慧和慈爱。
【彼前3:15】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通过诚恳地解答疑问,展现信徒对神的真诚信仰和爱,帮助未信者消除对信仰的疑虑。
(七) 祝福与邀请回应(3-5分钟)
·祷告邀请:在聚会的最后,带领所有参与者进行一段简短的祷告,邀请未信者对神敞开心扉。我们不是强迫任何人做出决定,而是以温柔的方式邀请他们回应福音的信息。此时,祷告应该简洁、诚恳。内容可以包括感谢神的同在、祈求神的引导,并邀请未信者接受耶稣基督为他们个人的救主。
·回应邀请:为那些愿意开始信仰旅程的人提供一个转向的机会,邀请他们在内心做出回应。无论是通过举手、站立,还是简单的内心祷告,都是一种开始与神建立关系的第一步。未信者可以选择公开表达自己的决定,或者悄悄在心中做出承诺。
·祝福:为福音朋友的需要献上祷告,为他们祝福。但也力求简单,不要长篇大论、要考虑未信者的感受。
【启3:20】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
这节经文提醒我们,神的邀请是温柔的,又是无条件的。我们通过祷告邀请未信者回应神的爱,并亲自体验神的同在。
【罗10:9-10】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这节经文强调了信仰的回应,口头承认与内心信靠是得救的关键步骤。在“福音周”聚会中,给予未信者这样的机会,不仅是对神爱的回应,也是他们向神敞开心门的标志。
(八)赠送礼物与欢送(5分钟)
·预备礼物:每一次聚会都需要为慕道友精心预备一份礼物,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礼物关键在于用心预备,不在于花费多少,更不可因此产生心理压力)。
·热情送别:顺路的可以一起走。热情邀请对方参加下一次的“福音周”聚会,或周间的小组聚会。
二、量身打造:设计理念
(一) 目标人群定位:未信者|福音朋友|慕道友
未信者的接受方式存在差异,很多人对福音持有怀疑、排斥或不了解的态度。因此,传福音不仅仅是讲述教义和教条,更重要的是建立关系、消除误解、激发兴趣,最终引导他们接触真理。
(二)“福音周”小组布道的优势
·建立关系:小组聚会能为参与者提供一个轻松、温暖、亲密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未信者能感受到被关怀与被尊重,减弱其防备心理。相比传统的聚会更容易建立关系、也更适合这个时代的人。
小组布道,首先通过关系的建立,帮助非信徒感受到信任和被接纳。这种关系建设的方式和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19-20节中耶稣大使命中的教导相符:“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
在此过程中,耶稣没有要求我们直接开始讲道,而是首先要求我们“去”,意味着我们要走出去,与他人建立关系。因此,小组布道通过一段时间的互动、破冰、见证分享,给了非信徒一个逐步接触福音的机会,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传教,避免了可能的反感或排斥。
·互动性强:通过小组活动、讨论、见证分享等互动环节,未信者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与信徒建立联系,帮助未信者逐步消除对福音的歧义,使其可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了解福音,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福音。通过小组互动,也能使未信者感受到爱与被接纳,帮助他们在小组内建立信任与归属感。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又是未来引导他们继续信仰道路上进步的重要基石。
【约壹1:3】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
使徒约翰在这里告诉我们,当我们向未信者传福音的时候,就是为了与他们交朋友,建立友谊,使关系不一样。
·渐进式引导:我们设计的聚会流程强调渐进式引导,避免直接、强迫,或急于推销信仰。相反,通过小组互动、见证分享、讨论和祷告等方式,逐步引导未信者理解福音的核心思想。这种方法符合耶稣传福音的方式,例如耶稣常常通过故事(隐喻)与人对话,让人们在听觉和视觉上逐步领悟真理(马可福音 4:33-34)。
【太13:13-15】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耶稣在面对不同层次的听众时,常常选择渐进、隐晦的方式来传达天国的奥秘。通过小组布道,我们也希望未信者能够逐步理解,而非一下子被完全打动或被逼迫做出决定。
传道中,保罗非常注重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尊重与渐进式的引导。使徒行传第十四章,保罗在路司得向外邦人传福音时,特别注意到外邦人的偶像崇拜,他没有一开始就直接否定他们的信仰,而是通过指出神创造宇宙万物的真理,引发他们思考:神在过去的世代,容忍万国各行其道,但如今祂却命令人都悔改,因为祂定了日子,要藉着祂所立的那一位,按公义审判天下。(参徒14:16-17)
保罗的这种策略非常适合用在小组布道中。在一个小组里,非信徒通过与信徒们的讨论与互动,慢慢发现神对他们生活的改变。不需要立即面对强烈的宗教对抗,而是通过关系逐步进入福音的核心。
小组布道相比传统布道,更容易通过渐进式的方式引导参与者理解福音,消除他们的疑虑。不急于直接传讲福音,而是通过多种互动讨论、见证分享,以及相关主题的探讨,让未信者逐渐打开心扉,愿意听信福音。
1.系统化引导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福音周”安排频率不要太高,我们建议每八周举办一次,或一个季度一次。每次聚会围绕特定主题展开,逐步带领未信者思考信仰的核心,确保他们较系统化地逐步理解福音的基本内容。
2.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
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直接、硬性的布道往往抵触或抗拒。相比传统的“讲道式”布道,小组型的传福音方式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面对多元文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小组聚会提供了一个低压的环境,让未信者能够在自然的社交互动中接触信仰。
保罗在雅典与外邦人交谈时,展示了他如何适应文化和听众的需求,结合他们的信仰和思想,巧妙地引入福音的主题。正如保罗在与外邦人交谈时,利用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信仰思想一样。我们也可以在小组聚会中,融入参与者熟悉的生活话题,通过这些生活化的讨论点,来打开福音之门(参徒17:23-24)。
3.福音的普世性与包容性
福音的核心信息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福音都宣告了神对每一个人无条件的爱。小组布道流程中,通过见证分享、互动讨论等方式,使未信者感受到神对他们的爱与接纳,而这种爱并不依赖于他们的社会地位、背景或先前的信仰。
【加3:28】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福音具有跨文化、跨阶层的普世性,它不局限于任何一类人。小组布道通过提供一个开放、接纳的环境,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体验到神对他们的爱与救恩。
4.小组布道符合教会的身体观
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12-27节中,保罗形容教会是一个身体,每位信徒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身体是一个,但有许多肢体。小组布道通过团体共同作用来传福音,每位信徒都能够根据个人的恩赐,与非信徒互动,从而形成更全面的见证和影响。教会不是仅仅依赖一位讲道者,而是整个群体同有传递福音的责任。
这也是为何小组布道中,信徒们不仅是讲解福音的器皿,也通过他们的生活、态度与见证参与到福音的传播中。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团结是他们最有力的见证方式。
结 语
“福音周”小组布道流程的设计,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了现代人对福音的接受方式、文化背景,及心理需求,采用了渐进式引导、互动讨论、见证分享和关系建立等方式。这些设计不仅符合当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福音的需求,更符合圣经中耶稣与使徒保罗的传福音原则——生活化、循序渐进、因人而异、以关系为基础。通过这样的设计,未信者不仅能够在不受压迫的环境中接触福音,还能在小组成员的共同支持下,逐步了解和接受神的爱。
我们相信,只有在温暖的关系与深入的理解中,未信者才能真正打开心门,接受基督的救恩。无论怎样的布道方式,都无法百分之百确保这个人一定会接受福音,我们要做的就是尽我们的本份,所以不需要太过于功利化,只要真诚地跟福音朋友谈论人生的意义和真理信仰即可。这样的布道方式,不仅有助于将福音有效地传递给这个时代的人,更能够为教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福音在现代社会中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省 思
你曾否认真思考过某种类型的聚会流程?如,为什么这么设计?你对教会聚会的流程有着怎样的考量?你觉得流程会与哪些事相关?为什么?
小组讨论题
1. 针对福音朋友的布道聚会,你认为这样的流程设计合理吗?为什么?
2. 你觉得聚会流程为何要如此设计?还有哪些要修改或补充的内容?
3.如果让你设计一套适应当今教会所使用的布道流程,你会如何设计?